龍?zhí)恋窆さ摹熬辈蕰r刻
原標題:一九五九年,海南一批工匠在京參與建設人民大會堂等地標建筑
龍?zhí)恋窆さ摹熬辈蕰r刻
1959年國慶前夕落成的人民大會堂。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圖
建筑上的龍?zhí)恋窨?。李英?攝
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,屹立著一座雄偉莊嚴的建筑——人民大會堂。2000多公里外的海南省海口市龍?zhí)伶?zhèn),地表多火山熔巖少田,千百年來,特殊的地理環(huán)境迫使當?shù)厝讼蚴緦こ雎?,在磨礪中掌握了精湛的雕刻技藝。
1958年,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,中央決定在北京建設“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”(即“十大建筑”),具體包括人民大會堂、全國農業(yè)展覽館、民族文化宮、北京工人體育場、北京火車站等。1959年國慶前夕,這些建筑全部落成。讓人引以為傲的是,海南的25名能工巧匠曾赴北京參與建設“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”,其中包括??邶?zhí)恋?1名雕工。
98歲的他,珍藏一份北京地圖
走進龍?zhí)伶?zhèn)永昌村,可見一座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的石門,上面刻著“百世永昌”四個大字。穿過石門,在一條林蔭小道旁,有一間由火山石砌成的房屋,屋主冼必群今年98歲,是當年赴京的工匠之一。老人滿頭銀發(fā),身上布滿了皺紋,手指上的一些小疤痕,是長期從事雕刻留下的印記。
冼必群臥室的衣柜里,珍藏著65年前從北京帶回的老物件——一張印制于1959年5月的北京游覽圖(交通地圖)。老人從一件大衣口袋里取出地圖,小心打開,紙張早已褶皺泛黃,但上面的路網(wǎng)及建筑標識仍清晰可見。“這地圖是我在北京買的,干完工,我和幾位工友去看了頤和園、故宮、長城?!彼惤?,在地圖上尋找人民大會堂的位置。
冼必群回憶,1959年農歷二月初,廣東有關部門(當時海南歸廣東省管轄)要求海南抽調一批擅長木雕和石雕的工匠去北京參與建設“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”。因為龍?zhí)恋窨瘫容^出名,瓊山縣(今屬??谑校┻x派了龍?zhí)恋?1名工匠。“先坐船過海,再坐火車,整整4天4夜才到北京?!彼f,這些龍?zhí)凉そ扯际堑谝淮纬鰨u,一路上心情激動,對北京很向往。
“人民大會堂里的不少石雕,是龍?zhí)寥艘诲N一鑿打磨出來的!”冼必群聽力不好,說話斷斷續(xù)續(xù),但聲音洪亮。
“以前,電視新聞節(jié)目播放關于北京的內容,他都要靠近屏幕,多看幾眼?!苯衲?5歲的冼開健是冼必群的小兒子,他介紹,這11名龍?zhí)凉そ橙ケ本r,年長者50歲左右,冼必群等幾人30歲上下,是其中比較年輕的。
“我爸常說,以前祖祖輩輩幫人蓋房子、做雕像、修廟宇,干的都是小活,真沒想到,有機會去北京參與建造這么大的工程。”冼開健說,父親告訴他,11名龍?zhí)凉そ吃诒本﹨⑴c建設了人民大會堂、民族文化宮、民族飯店等建筑,主要負責打磨石板、石雕。完成任務后從北京返回海南時,瓊山的干部群眾還為他們舉辦了表彰活動,給他們戴大紅花,這是冼必群難忘的光榮時刻。
那件暖心的藍棉襖
“當年我爸給我取名字,特意用了一個‘堂’字,就是希望子孫后代有機會去北京參觀人民大會堂,看看他參與建設的工程?!苯衲?1歲的杜家堂是龍?zhí)伶?zhèn)道隆村人,他是1959年赴京龍?zhí)凉そ扯琵R潘的兒子。杜齊潘已于2013年去世。
杜家堂說,杜齊潘生前也珍藏著一件從北京帶回來的“寶貝”——褪色的藍棉襖?!奥犖覌屨f,從北京回來后,他把這件棉襖放在衣柜里50多年,不讓家里小孩碰,但有時會拿出來向客人展示?!边@件棉襖的來歷,杜齊潘生前多次提及,原來,1959年農歷二月抵達北京后,北京的天氣還比較寒冷。來自龍?zhí)恋墓そ硞儎傁禄疖?,就開始打冷顫。讓他們感到暖心的是,住進人民大會堂在建工地旁的賓館的第一天,工作人員就給他們每人發(fā)了一床嶄新的棉被和一件藍色棉襖。
“工地上的石料,堆得像一座座小山,大家爬上爬下干活,沒有人喊累?!睋?jù)杜齊潘生前講述,在京期間,他參與建設了人民大會堂、民族飯店,主要工作是搬運、打磨、雕刻。杜齊潘還曾提到一個“小插曲”。一開始,工地食堂安排的主食大多是面條、饅頭,吃慣了米飯的南方工匠難免不太習慣。沒過多久,食堂就作出調整,每餐多煮半鍋米飯,并增加了蒸魚、菜湯等相對清淡的菜肴。
龍?zhí)伶?zhèn)文化站一名工作人員介紹,根據(jù)相關記載,11名龍?zhí)凉そ持饕獏⑴c了人民大會堂的浮雕制作,以及民族飯店、民族文化宮等建筑的石料加工和雕刻?!巴瓿扇蝿蘸?,國家有關部門給工匠們頒發(fā)過證書,不過目前已經很難找到了?!?/p>
歲月流逝,如今,11名龍?zhí)凉そ持?,除了冼必群,范光輝、杜齊潘等10人均已去世。他們的后人中,從事雕刻的有冼必群的二兒子冼開珠、三兒子冼開聯(lián)等人。
龍?zhí)恋窨趟囆g成為非遺
今年85歲的龍?zhí)寥酥芄陂L,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北京讀書時,曾目睹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場景。
“每次路過,看到人民大會堂一點點建起來,心里都很激動!”周冠長回憶,當時,他和同學們都非常敬佩那些從全國各地前去北京參與建設“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”的工匠。但由于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,直至學成返鄉(xiāng)工作后,他才得知參與建設“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”的工匠中,有11名龍?zhí)晾相l(xiāng)。
周冠長的父親周明鑒,比冼必群大10歲左右,雖未赴京參與工程建設,但雕刻技藝也十分精湛。周冠長保存著父親留下的一本上百頁的雕刻工藝手稿,里面有許多雕刻圖案,龍鳳、麒麟、花鳥等,線條流暢,造型優(yōu)美。
“65年前,11名龍?zhí)凉そ掣熬﹨⑴c工程建設,這是龍?zhí)恋窨痰臉s耀!”日前,在??谑邪埍甭芬蛔陟舻男蘅槵F(xiàn)場,來自龍?zhí)伶?zhèn)文彩村的工匠王科美正在一塊石板上細細雕琢,歷經打坯戳坯、鉆孔鏤雕、精刻修光等工序,瑞獸祥禽等“浮現(xiàn)”,惟妙惟肖。
“在老一輩工匠生活的年代,無論多硬的石料,都要靠人工一錘一鑿打磨,既花力氣,也考驗技藝!”王科美10多歲就開始學雕刻,曾多次觀摩冼必群創(chuàng)作,海口市龍華區(qū)新坡鎮(zhèn)的冼太夫人石像、海瑞文化公園的部分石雕作品,出自他的手。
王科美回憶,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,龍?zhí)劣形辶У窨坦こ剃?,掌握石雕、木雕技藝的工匠至少有三四百人。后來,隨著市場環(huán)境變化和雕刻工藝機械化,龍?zhí)凉そ橙藬?shù)明顯減少,但仍有一些人在堅守。??谑协偵絽^(qū)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,1995年,龍?zhí)伶?zhèn)被文化部(今文化和旅游部)授予“民間雕刻藝術之鄉(xiāng)”稱號;龍?zhí)恋窨趟囆g2007年3月被列入??谑惺屑壏俏镔|文化遺產名錄,2010年入選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“老匠人們傳下來的手藝,沒有丟!”王科美說。